首页 移动版
网站首页 > 疾病百科 > 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
[常见病因]

(一)发病原因DM和PM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已发现多种感染(细菌,病毒,原虫等与本病有关,比较肯定的是JDM,在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抗链球菌“O”值升高,故认为与细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在肌细胞核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胞浆和核内发现多种病毒样颗粒,在部分患者血清中还可检测到增高的病毒抗体,尤其是副黏液病毒,但向动物转移这些有病毒感染患者的肌肉和血浆却未能引起动物肌肉炎症;Jo-1(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系PM所特有,Jo-1抗原在蛋白序列上与一些病毒抗原相近似,是否有“分子模拟”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该病伴发恶性肿瘤的几率较高,尤其是DM,有的报道高达43%,切除肿瘤病灶能使该病缓解,用患者的肿瘤提出液做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被动转移试验亦为阳性,患者血清中发现有针对肿瘤的抗体,肿瘤组织与人体正常的肌纤维,腱鞘,血管,结缔组织间具有交叉抗原性,这些正常组织也能作为抗原与抗肿瘤抗体反应,导致这些组织的病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DM/PM患者伴有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与正常人群相比并无显著增高。虽然DM与PM的病变器官主要是肌肉,但迄今为止并不知道什么是肌肉特异性的自身抗原,以下内容仅能显示在DM/PM中存在着免疫学改变。如在动物实验中,用骨骼肌抗原和佐剂免疫动物后可产生实验变态反应性肌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myositis,EAM),该动物的淋巴细胞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对骨骼肌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在患者中发现将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骨骼肌抗原接触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还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正相关,在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降低,肌纤维表面MHC-I类分子表达增加,显示肌肉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Tc)的靶器官,以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为基础,在PM而非DM中具有自身伤害功能而无抑制功能的CD8 的Tc选择性地克隆生长,在DM中,β-转运生长因子在肌束膜结缔组织处过度表达,而经治疗和肌纤维变性与炎症消退后出现下调;变性的肌纤维还表达一些抗凋亡的分子,如Bcl-2,抵抗由凋亡介导的细胞死亡,还有细胞因子诱发肌炎的报道,如长期应用α-干扰素后出现PM和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以上资料显示在DM和PM尤其是PM中存在细胞免疫异常。体液免疫也有异常,表现为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见“实验检查”),在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CTD)患者中自身抗体的种类更多,目前仅观察到的在DM中具有特异性的自身抗原是Mi2,Mi2是存在于细胞核质内的含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核染色质修饰活性复合物中的一种成分,有报道其中的β-Mi2在肿瘤转移的染色质重排中起作用;DM易伴有肿瘤是否与此有关尚不明确。应用组织免疫化学发现PM的病变肌组织内CD8 细胞围绕肌纤维浸润,其中Tc∶Ts(抑制性T细胞)为4∶1;而DM的病变肌组织内炎性细胞围绕血管浸润,其中B细胞数远大于T细胞,且T细胞中以CD4 细胞占绝对优势;病变肌肉毛细血管壁有IgG,IgM和补体沉积,特别是JDM,这些显示出DM和PM在免疫发病机制上的差异,即DM时体液免疫机制可能占优势,PM时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占优势。虽然有DM/PM呈家族性发病的报道,但更多的是呈非家族性发病,在日本民族的肌炎中HLA-B7增高,PM的HLA-A24和HLA-B52比DM显著降低,而CW3比DM显著升高;HLA-DRB1*08等位基因在所有肌炎患者,尤其是PM和DM中显著升高,而HLA-DQA1*0501和HLA-1DQB1*0301显著降低,在白种人,HLA-B8在成人PM,JDM中多见;HLA-DR3与抗Jo-1抗体,间质性肺炎间呈强相关,另有报道HLA-DQA1*0501为JDM的危险基因,C4无效基因与JDM高度相关,在遗传学上不断有新的报道,但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胶原代谢异常与DM/PM的发生有关,如发现DM血清中的Ⅰ型原胶原羧基末端前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CP)明显升高,PICP水平与肌酸(CK)水平呈正相关,而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NP)却未见改变;金属蛋白酶-1(metalloproteinases-1,TIMP-1)水平也显著升高;血清PICP与TIMP水平的变化可能有助于评价DM病情的是否活动与严重程度。骨骼肌细胞线粒体生化功能的改变也可能与DM/PM的发生有关,如在对相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与DM患者的配对研究中观察到骨骼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纤维与琥珀酸脱氢酶高反应性纤维的含量在DM显著升高;而对不同酶作用物的氧化率和电子转运链与 ATP酶的活性在DM与正常人间无差异,少部分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活检的肌组织内发现线粒体的损伤。(二)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感染 有人认为与细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在肌细胞核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的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胞浆和核内发现多种病毒样颗粒,在部分患者血清中还可检测到增高的病毒抗体,尤其是副黏液病毒。2.肿瘤 该病伴发恶性肿瘤的几率较高,有报道高达43%,切除肿瘤病灶能使该病缓解,用患者的肿瘤提出液做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被动转移试验亦为阳性。3.免疫 在患者中发现将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与骨骼肌抗原接触后,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还与疾病的活动程度正相关,在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降低。4.遗传 有报道HLA-DQA1*0501为JDM的危险基因;C4无效基因与JDM高度相关。5.代谢 胶原代谢异常与DM/PM的发生有关。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患病比例]

0.014%

推荐医院

温馨提示

[多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

声明: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6 169健康网 粤ICP备160563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17-0246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236号

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关注16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