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移动版
网站首页 > 疾病百科 > 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

发布时间:2010-05-10 编辑:169健康百科 浏览量:1

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   大多数病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看来都是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单独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突变.有四种主要的变型.

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

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

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察觉.可有吞咽困难.患儿往往因呼吸道并发症在早年夭折但也有病情进展自发停顿的使患儿处于永久性非进展性的无力状态中.

Ⅲ型脊肌萎缩症

(Wohlfart-Kgelberg-Welander病)   在2~30岁期间发病.病理变化及遗传方式与前两种变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预期寿命也较长.腿部的无力与肌萎缩最为显著以股四头肌与髋关节屈肌最早出现症状.较后可累及臂部.无力现象往往从近端向远端扩展.某些家族性病例可能是继发于特殊的酶的缺陷(例如氨基己糖苷酯酶缺乏).

Ⅳ型脊肌萎缩症

遗传方式不定(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性联)成年期发病(年龄30~60岁)病情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将其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下运动神经元型病例作鉴别.

诊断和治疗

若肌电图检查发现有失神经支配现象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说明失神经支配并非由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则通常可以证实临床诊断.偶尔需作肌肉活检.血清酶(肌酸激酶醛缩酶)可略见增高.羊膜穿刺不能作出产前诊断.   对这类疾病无特殊治疗.对病情静止或进展缓慢的病例理疗支架以及特殊的矫正器材在防止脊柱侧凸与关节挛缩方面可起相当作用.   另外缺乏维生素E2也会引起肌肉萎缩等症状(不只是肌肉萎缩)宜食用畜肉蛋类奶奶制品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食物.

本文系田培超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

[多发人群]

好发于中年男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 热门问答
  • 查疾病
  • 医疗美容
  • 医院大全

声明: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6 169健康网 粤ICP备160563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17-0246

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关注16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