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移动版
网站首页 > 疾病百科 >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发布时间:2009-09-13 编辑:169健康百科 浏览量:6

患者:我儿子2岁3个月今天检查患了腹股沟斜疝还做了个B超上面是这样写的\"与腹腔交通口约12mm。加压2探头肿块可回纳入腹腔。请问这样的情况需要手术吗?什么年龄手术最佳。如果可以不手术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谢谢~!

上海新华医院小儿外科 王俊医生回复:

在此介绍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鞘状突畸形的概念和处理方法。

(一)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疝(inginal hernia)均是斜疝,几乎都是先天性鞘突未闭,其特点是疝囊后壁与精索紧贴。不是所有开放的鞘状突都将发生腹股沟疝。据统计,1岁以内的婴儿尸体解剖发现鞘状突未闭者占57%,而有疝的临床表现者,为数远低于此。只有当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突时,才形成疝。腹内压增高则是疝的诱发因素,如小儿剧烈哭闹、长期阵咳、便秘和排尿困难等。此外,小儿腹股沟管很短,约1cm,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压增加时,压力直接指向皮下,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婴儿又多仰卧,两髋常屈曲、外旋、外展,使腹肌松弛,收缩力减弱,婴儿期很容易发生疝。

【临床表现】

婴儿的腹股沟疝可于出生后第一次剧烈哭声中就出现,特别是早产儿,因其鞘状突尚未完全闭塞,疝的发生率较高。但一般都是在2~3个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发现。块物只是在哭闹或用力时才在外环部突出,如予以喂奶或安静后,块物即消失。幼儿或较大儿童的腹股沟疝,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膨出的块物向阴囊上极伸展增大,部分病例块物进入阴囊内,甚至阴囊底,在腹腔外停留时间也延长,平卧后肿块消失。没有并发症的腹股沟疝除有坠胀外,一般不觉痛苦。生长发育也和正常小儿无差别。

腹股沟局部检查可见较小的腹股沟疝位于外环及阴囊起始部,呈椭圆形。较大的可降至阴囊内,外观颇似心形。肿块质软,有弹性,上极在外环部逐渐消失至腹股沟管中,边界不清。用手将块物轻轻地向上进行挤压,肿块即可被还纳入腹腔,并可听到咕噜声。复位后用手指压在内环处,小儿咳嗽时,可以感到冲动。移去手指,块物又重新出现。不少病例就诊时无块物出现,增加腹压后仍不见有疝,应仔细比较两侧腹股沟部,有时可以发现有疝的一侧稍隆起。手指在腹股沟韧带上方来回滑动可摸到增粗的精索,并有两层丝绸互相摩擦的感觉。

【治疗】

尽管腹膜鞘突管在出生后可继续闭塞,但有疝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愈之可能。因此,腹股沟疝经诊断后,都应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多次发生钳闭性疝,甚至包括早产儿。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已相当安全,可不受年龄限制。但因系择期手术,以选择适当时期为宜。体弱多病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长期咳嗽促使疝的出现频繁,家长要求治疗的心情常较迫切,此时应说服家长,先治疗原有疾病,在适当的季节进行手术治疗。患有严重疾病的小儿,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及传染病后全身虚弱等宜暂缓手术。

(二)钳闭性腹股沟疝

钳闭性腹股沟疝(incarcerated hernia)指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这是小儿腹股沟疝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未能适当处理,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造成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发生钳闭时,腹股沟或阴囊部就出现疼痛性包块。小儿哭闹不安,以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未及时处理,肠梗阻症状逐渐加重,腹胀明显,呕吐为肠内容物。钳闭后多停止排气排便。如出现血便,同时有中毒症状,则多提示有肠坏死。

检查可见腹股沟或阴囊处有隆起包块,质较硬,推动度小,触痛明显。比较晚期者阴囊皮肤充血发红,虽不一定表示疝内肠管坏死,但与肠管坏死后引起的阴囊炎较难区别。

【治疗】

小儿钳闭性腹股沟疝应紧急处理。

1、手法复位:由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疝内容从钳闭发展到坏死的进程比较缓慢;疝钳闭后,疝囊周围组织水肿,解剖关系不清,小儿疝囊壁本来菲薄,水肿后更易被撕破,这些都增加急症手术困难或产生一些意外并发症。因此,对于病程在12小时左右的小儿钳闭疝,一般不急于手术,可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者,待24~48小时水肿消退后再行手术。

手法复位虽可使疝立即消失,有其优点,但亦可有严重后果,有下列情况应属禁忌,①钳闭时间已超过12小时;②已试行手法复位失败;③女孩钳闭疝内容物常为卵巢或输卵管,大多不易复位;④新生儿无法估计疝钳闭时间;⑤全身情况差,或已有便血等绞窄征象者。

2、手术治疗:凡手法复位失败或不宜于手法复位者,均应进行急诊手术。钳闭性腹股沟疝不伴肠管坏死者,预后较好。晚期全身情况较差者,特别是新生儿,虽经积极处理,仍可产生较严重的后果。

(三)鞘膜积液

小儿鞘膜积液(hydroce1es)是由于鞘状突的闭塞不完全,使鞘突管仍然保持开放或部分开放,由于鞘突管径细小,肠管不能通过,只允许腹腔液体经鞘状突管流入并积聚在鞘膜腔内,形成鞘膜积液。女性胎儿的鞘状突称Nück管,如发生积液称Nück’s囊肿。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一般无全身症状,只出现局部肿块,大小不一,增长较慢,不引起疼痛。肿块较大者可有坠胀感。鞘膜积液的肿块在白天行走活动后常显得充盈膨胀,张力较高;早晨起床时可略显萎瘪。新生儿的鞘膜积液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如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管自行闭塞,则鞘膜积液亦随之逐渐消失。

【诊断】

鞘膜积液侧的阴囊或腹股沟部有囊性肿块,边界清楚,无明显柄蒂进入腹腔,肿块透光试验阳性,即可诊断。部分病例肿块经反复挤压后,张力可以降低,但无明显体积缩小,或者可以提供明显的夜间较大,晨时较小的病史,可以考虑为交通性鞘膜积液。

如肿块只限于精索部位,其体积一般较小,呈卵圆形,于肿块之下方可清楚地扪及睾丸。牵拉睾丸,肿块可随之移动,此为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的肿块位于阴囊底部,呈椭圆形或圆柱形,张力较高时摸不到睾丸。

【治疗】

鞘膜积液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不急于手术治疗,特别是1岁以内婴儿,尚有自行消退的机会。如果张力较高,可能会影响睾丸血供而产生睾丸萎缩,手术不受年龄限制。

温馨提示

[多发人群]

儿童和青中年男性

[就诊科室]

普外科

  • 热门问答
  • 查疾病
  • 医疗美容
  • 医院大全

声明: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Copyright © 2016 169健康网 粤ICP备1605638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17-0246

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关注169健康网